搜索

基因研究表明僅靠品種很難預測狗的行為

发表于 2025-11-02 11:52:35 来源:國富民強網
基因研究表明僅靠品種很難預測狗的行為
基因研究表明僅靠品種很難預測狗的行為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EurekAlert!:一項配有狗主人在相關調查中給出20萬個答案的涉及2000多條家犬的基因研究表明,僅靠品種很難預測狗的行為。這些發現挑戰了目前有關犬類品種成見的假設,即那些用於解釋為什麽某些品種的狗會比其它品種更具攻擊性、溫順或多情的觀念。
盡管犬類是人類最古老的動物夥伴之一,但幾乎所有品種的現代狗都隻是在大約200年前出現的。在此之前(即從2000多年前開始),對犬類的選擇主要依據其以功能角色為核心的特征:如狩獵、警衛或放牧。直到19世紀,人類才開始根據自己定義的狗的體型和美感特性來選擇品種。如今,大多數品種的現代狗都被認為具有與其祖先功能相關的特征氣質。因此,具體品種的犬的血統被認為可以預測狗的性情和行為。除此之外,它還導致了一係列針對特定犬種的立法,其中包括保險限製或直接禁止擁有某些犬種。
盡管存在這些被廣泛接受的假設,但闡明品種與行為間聯係的基因研究仍十分缺乏。為解決這一問題,Kathleen Morrill和同事在2155條純種狗和雜交狗中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來尋找可以預測特定行為特征的常見基因變異。他們將這些數據與來自“達爾文方舟”(Darwin’s Ark)的1萬8385項寵物主人調查數據進行結合研究;“達爾文方舟”是一個由寵物主人報告的犬類特性和行為的開源數據庫。犬類行為數據的分析使用了狗主人報告的品種和品種得到基因檢測的血統數據。
這些測試的結果(包括78個品種的數據)確定了11個與行為密切相關的基因位點,盡管這些基因位點都不具品種特異性。(狗的順從性是最能被遺傳學預測的行為之一;狗的順從性是指狗對人類指令會如何做出反應。然而,在不同的具體狗中,這一點存在顯著差異。)據研究結果披露,品種隻能解釋具體狗9%的行為差異;對某些行為特征和調查項目而言,狗的年齡或性別才是其行為的最佳預測指標。研究人員未能發現任何一個為某品種獨有的行為。
作者Elinor Karlsson在相關新聞稿中說:“我們認為現代犬種特定的大多數行為特征很可能來自數千年的演化,即從狼到野狗再到家犬並最後成為現代犬種的演化。這些犬類可遺傳的特征比我們所定的現代狗品種的概念早了數千年。”
相關報道:患狂犬病狗的行為變化使犬類狂犬病能持續性地以低流行率存在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EurekAlert!:一項新的研究披露,盡管狂犬病毒流行水平低下,但罹患狂犬病的狗的活動能力和行為可幫助確保狂犬病毒的持續傳播和流行。基於10多年來對一群超過5萬條狗中該致命疾病的追蹤,這些發現為調控地方病動態過程以及讓病原體在群體中低度持續存在的機製提供了新的見解。最常由狗傳播給人的狂犬病毒是一種致命的人畜共患性病毒,它每年會造成數萬人死亡,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國家,受影響者主要為兒童。然而,盡管犬中的狂犬病傳播率非常低,且采取了包括撲殺犬類和疫苗接種計劃在內的控製措施,但犬類狂犬病仍然在非洲和亞洲呈地方性流行特征。這種病毒如何能在如此低的流行情況下持續存在(即使在大部分未接種疫苗的狗群中也是如此)仍然成謎。
為了解該病毒的動態,Rebecca Mancy和同事對2002年至2016年期間坦桑尼亞塞倫蓋蒂(Serengeti)的大群家犬中的狂犬病傳播、種群密度、發病率和疫苗接種活動進行了追蹤。他們用詳細的空間分布數據來模擬狂犬病傳播的規模和動態。據研究結果披露,支撐狂犬病持續存在和流行過程的規模遠小於典型狂犬病模型所預測的規模。Mancy等人發現,狗的個體行為是調變該病毒持續存在的關鍵因素。盡管狂犬病的流行率從未超過0.15%,但某些被感染的狗會充當超級傳播者並能跨越漫長距離進行傳播,從而將新型狂犬病譜係帶到鄰近社區並引發新的局部疫情。此外,某些被感染的狗會更頻繁地咬傷其它狗,從而在其死亡前將該病毒傳播得更廣。作者提出,這些機製可能也適用於在類似空間結構種群中傳播的其它病原體。
在一篇相關的《視角》中,Michael Antolin更詳細地討論了該研究的發現及其影響,並同時重點介紹了針對SARS-CoV-2持續地方性流行所做討論得出的推論。
相關報道:研究:狗狗的品種並不是了解它們行為的好方法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cnBeta:The Verge報道,Elinor Karlsson從未養過狗。但自從她還是研究生的時候,她就開始研究狗的遺傳學。(它們是研究人類遺傳疾病的良好模型。)這項工作的一部分涉及收集數千隻狗的遺傳和行為數據。所有這些數據意味著研究小組可以問一個Karlsson多年來一直想知道的問題:一隻狗的品種是否真的說明了該狗的行為方式?
“每個人都在假設品種可以預測狗的行為,”Karlsson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她現在是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脊椎動物基因組學小組的主任。“而這一點從來沒有被問得特別好。而我們實際上可以做到這一點。”
他們發現的答案與許多人對他們的狗持有的刻板印象相悖。根據周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狗的品種實際上並不能預測行為,至少不是以一種主要方式。該研究確實發現了一些與人類交際能力和嚎叫頻率等特征相關的基因。但總的來說,隻有大約9%的狗的行為是由品種解釋的。
研究報告的作者、國際動物行為顧問協會的執行董事 Marjie Alonso說:“狗是個體。狗的品種並不能真正告訴你狗的行為是什麽。”
該研究分析了近2萬名狗主人對他們的狗的行為的調查答複--詢問它們如何與人互動,它們有多容易訓練,它們如何玩玩具,以及它們表現出攻擊性或從衝突中退縮的次數。它還對2000多隻狗的DNA進行了測序。大約有一半的狗是雜交品種,這使研究人員有可能區分出品種和行為。如果某些行為在遺傳層麵上與某些品種有關,那麽與某一品種有更多祖先關係的雜交品種狗應該具有該品種的行為特征。Karlsson說:“一旦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了雜交品種,我們就可以嚐試開始剖析哪些與品種有關,哪些與品種無關,而這是我們在純種狗中無法做到的。”
該研究確實發現一些行為,如嚎叫,與不同的品種有更強的聯係。例如,比格犬和尋血獵犬比其他狗更有可能嚎叫。狗對方向的反應也有一些遺傳聯係。邊境牧羊犬往往反應更快,而具有邊境牧羊犬血統的混血狗也更有可能具有這種特征。
但是其他行為,如狗多麽容易受到驚嚇,與品種幾乎沒有關係,盡管有些類型的狗比其他狗更容易或更不容易受到驚嚇的定型觀念。狗的大小對預測狗的行為方式的能力也很有限。大型犬並不像人們有時認為的那樣,比小型犬更平靜。
研究發現,總的來說,品種並不是了解一隻狗將如何表現的好方法。Karlsson說:“我們所發現的並不一定與人們對狗的看法和人們對狗的刻板印象相一致。人們非常善於尋找模式。而且我認為,即使沒有模式,他們也能找到模式。”
Alonso說,這些發現與許多狗主人的共同經曆相吻合。通常情況下,人們會得到與老狗相同品種的新狗。然後,當新狗的行為與第一隻狗不一樣時,他們感到很沮喪。
“他們得到相同的品種,因為他們想要相同的狗,” Alonso說。“我不認為我們真的應該決定,品種是能告訴我們是否會和狗相處愉快,或者狗會和我們相處愉快的東西。”
随机为您推荐
文章排行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基因研究表明僅靠品種很難預測狗的行為,國富民強網   sitema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