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特別報道:“化石獵人”
作者:範廣惠 来源:周傑倫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11-01 15:10:46 评论数:





世界地球日特別報道:“化石獵人”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湖圖網(吳建勳):化石,是人類開啟地球“迷宮”的一把“鑰匙”。
一件化石標本,進入到博物館及科研團隊手中,要經過挖掘者、收藏者之手,這其中民間化石愛好者起到了重要作用。從科普級別的玩家到專業挖掘和收藏,他們被統稱為“化石獵人”。中國民間科普性質的尋找化石行為,最早出現在2000年前後,今年57歲的唐新良便是其中之一。
湖州市南潯區練市鎮上,唐新良的工作室位於練溪邊一幢普通二層住宅,低調得甚至沒有任何招牌,屋內卻別有洞天。門口豎立的一塊經曆億萬年歲月的樹化玉,透著古老滄桑。屋子裏陳列的各種化石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令人驚歎。
“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葉蟲化石,是在我們湖州安吉發現的。”每一塊化石,唐新良如數家珍。曆經億萬年的熔鑄,三葉蟲的形骸如浮雕般凝於岩板層麵。出現在5億多年前寒武紀早期海洋中的三葉蟲,是最早的多細胞動物之一。因背殼上有兩條縱向背溝,形似連在一起的三枚樹葉而得名。三葉蟲化石是他收藏較多的一類,主要是距今5.4-4億年。唐新良說,三葉蟲代表的也是地球生命大爆炸時期,三葉蟲之後的生命才有了進化,所以三葉蟲是研究地球變遷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
唐新良收藏了自寒武紀三葉蟲到第四紀的各種脊椎動物、植物等化石近千件,堪稱是一個多彩的史前生物世界。億萬年前,大自然用它的畫筆在不同岩層上塗抹出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卷,引起我們無窮的聯想、探究和感歎。
在眾多化石藏品中,有一件魚龍化石引人注目,魚龍是恐龍的遠親,是一種重新回到海裏生活的爬行動物,繁盛於三疊紀和侏羅紀,大概滅絕在距今2億年前。
還有一塊來自喜馬拉雅山頂形似海螺的菊石化石,產於4000-5000米的侏羅紀地層中,距今1.5億年左右,現早已滅絕。“要知道,那個時候,當今世界屋脊仍是一片汪洋。”
展館中,一塊長1米左右的鸚鵡嘴龍化石,仿佛把人們帶到了一億二千萬年前的恐龍時代。鸚鵡嘴龍是一種小型恐龍。“可以遐想億萬年前的那一場地球災難是何等悲愴。”唐新良感歎道。
原始化石其實就是一塊石頭,有些能看到一些印記,有些連印記都看不到,唐新良拿到這些化石後,要按照岩層的縫隙和痕跡一點點敲碎、打磨,讓化石裏的古生物凸顯出來,一些三葉蟲和菊石從化石中凸顯出來,就好像石頭上趴著一隻蟲子,連觸角都清晰可見。這一項工作需要十分耐心,如果要精修還要花更長時間。
並非地質專業出身的唐新良,上世紀80年代就隨舅舅到上海做煤炭生意,由於頭腦活絡,待人誠懇,唐新良生意做得風聲水起。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唐新良癡迷上了奇石收藏。而開始涉獵化古,則是在一次全國性的大型寶石展上。當他看到2.5億年曆史的海百合化石時,一下就挪不動腳步了。“我當時驚住了,沒想到在億萬年前,居然還有長得像花一樣的生物。”從那刻起,唐新良就開始了古生物化石的收藏,成為我國最早一批“化石獵人”。
直到2000年,唐新良遇到地質專家、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殷蘇杭教授,這才真正為他打開了一扇化石之門。二十多年來,唐新良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化石產地和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跑遍周圍的七、八個國家。
早些年,在長興煤山、安吉等地也常能發現一些筆石、菊石等化石,但湖州並不是化石主產區,如今已經很少能夠再找到昆蟲的化石,隻能找一些圖案漂亮的植物化石。遇上節假日,唐新良依然會約上殷蘇杭教授等專家一起到野外考察,每次外出,隨身帶的裝備很簡單——地質錘和手套,還有一袋幹糧。許多時候並沒有什麽固定目的地,但隻要見到有祼露出來的岩石,他們就會停下來。“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新的東西,還有沒有什麽新發現。如果是沉積岩,就有可能藏著化石。”唐新良說,第一次到野外,看到岩石上留下的植物葉片印痕,他感覺自己仿佛穿越時空,與億萬年前的地球生物有了某種聯係。
要不是疫情,唐新良幾乎每年大半時間都在外,個中艱辛和心酸,外人難以體會。幾年前有次在非洲尋找化石,半路突遇沙塵暴,唐新良和助手險些丟命。但唐新良說,發現化石那一刻的興奮,會立刻衝淡所有的辛苦。
在眾多的“化石獵人”中,最頂尖的要數唐新良這種與科研院校、地質專家合作的“化石獵人”。唐新良將許多珍稀化石標本提供給了科研院校,用於研究和科普,自己還為許多化石愛好者提供科普谘詢。唐新良說,國內專門研究古生物的專家屈指可數,如果僅靠他們用腳步去丈量中國大地從而有大量野外發現,那幾乎是不可能。在我國,古生物科研的標本絕大部分都來自於民間“化石獵人”的貢獻。
化石,除了它珍貴的科研價值,還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唐新良如今最大的心願是希望在家鄉創辦一所集陳列、科普、收藏、研究和利用一體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以賦予這些遠古生命新的生機。“我想通過化石向人們揭示地球生命的奧秘,特別是讓廣大青少年和學生了解地球億萬年來滄海桑田的變化。”唐新良說,隻有這樣,他多年收藏的化石才能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
延伸閱讀:1、關於化石:
地球誕生至今,約有46億年。距今大約38億年前,出現了單細胞生命。這樣的低等生物延續了20多億年,終於在約6億年前,演化出了多細胞生物。在這6億多年曆史中,地球上存在和生活過哪些奇特的生物?它們又是如何經過漫長的演化,成了今天的樣子?有哪些曾經繁盛一時的生物滅絕了?能夠回答這些問題的,或許隻有化石。
早在三、四千年前,人類就發現了化石。而“化石獵人”這一稱呼最早源自19世紀的歐洲。古生物學早在100多年前的英國就有了,我國起步較晚,直到19世紀中期才有萌芽。瑪麗·安寧就是英國19世紀最著名的女化石獵人。在她10多歲時就在英吉利海峽岸邊一處懸崖上發現一塊5米長的海生動物化石,這是史上發現的第一具完整的魚龍化石。
2、關於金釘子:
地質年代是地球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和順序。時間最早是宙,整個地質年代劃分為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顯生宙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又分寒武紀、奧陶紀、誌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又分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新生代隻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紀又可以進一步分世,世以下分成若幹個期,期以下還可以分階。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裏,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準化石。
與地質時代相對應,代表每一地質時期的地層也建立起地層單位,分別是:宇、界、係、統、階、帶,是個空間概念。其中係與係之間的全球標準就俗稱為“金釘子”。目前長興有2枚“金釘子”。
長興煤山是全球唯一一個在同一剖麵上同時擁有2枚金釘子的地質遺跡保護區。2001年確定二疊-三疊係界線“金釘子”,2005年確定吳家坪階-長興階“金釘子”。長興煤山“金釘子”既是二疊係與三疊係界線的標誌,又是中生界與古生界之間的標誌。完整保存了2.5億年前地球史上最大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