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智謀故事 羅丹雕像撼人心的故事

作者:財經 来源:地方 浏览: 【】 发布时间:2025-11-01 17:52:48 评论数:

  法國大雕塑家羅丹(1840—19l7年)走進一座藝術博物館,銳利的目光被一座雕像所吸引。

  這座雕像取材於13世紀的一段史實:意大利比薩的君主烏穀利諾十分殘暴,人民對他恨入骨髓,之後終於把他打倒。起義者為了讓他嚐嚐饑餓是什麽滋味,把他和他的兒子一同囚禁在一座荒山的高塔裏,不給吃喝,最終他們活活餓死在塔內。

  18世紀法國聞名的雕像家加爾波,就創作了一座顯示他們挨餓而死的雕像——他著力刻畫烏穀利諾挨餓的恐怖情狀:烏穀利諾的兩個兒子已餓死在他身旁。他肝腸寸斷,一隻手壓著肚子一隻手拚命在空中揮動,似乎在呼救。

  羅丹全神貫注地看了一會,不無遺憾地搖搖頭,自言自語道:“啊!加爾波大師糟踐了這一本來可以使人驚心動魄的素材。”

  羅丹的學生在一旁說:“老師,那麽,怎樣處理這一素材,才能使人驚心動魄呢?”

  羅丹沉思了一會說:“我決定要重新創作一座雕像..”

  之後,在人們麵前出現了這麽一座塑像——

  烏穀利諾的一個兒子剛剛斷氣,另一個還在掙紮,他的一隻手死命地抓住父親(father)的胳膊,頭仰著,似乎在作淒厲的喊叫,而烏穀利諾則充耳不聞,屈著身子,伏在已死的那個兒子身上,正預備低下頭去以兒子的屍肉充饑,但似乎又下不了口。他那瘦削的臉在抽搐,像是心裏在作劇烈的鬥爭:獸性和人性的鬥爭。這個野獸一樣極度殘暴的人,什麽事都幹得出來,以親生兒子未寒的屍肉充饑,符合他的性格。但他又畢竟是人,多少另有點人性,所以在下口之前,又有一番猶豫,這也是符合情理的。

  羅丹的學生見了老師的新作,比較了一下加爾波的作品,評論說:“是的,羅丹老師的作品確實超過了加爾波的作品,因為加爾波隻揭示下場部的真實;而羅丹老師則刻劃了暴君烏穀利諾這樣一個人,在這樣的特定情況中的饑餓的真實,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最近更新